返回到目录 |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刘义庆( 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除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集《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原名《世说》,全书原为八卷,内容分“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现实的动荡和黑暗,揭露了士族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上层社会的清谈风气,歌颂了一些人物的品行志节。本书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咏”,歌咏、赞美。“咏雪”即歌咏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即陈蹇,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中心意旨
《咏雪》通过描写晋朝文学世家谢太傅一家雪天赏景的故事,表现了才女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年纪小小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表达技巧
《咏雪》
1.语言精练。
例如,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谓精练之至。
2.意蕴含蓄。
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却含于叙事之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在客人骂其父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有意省略了太丘等友的过程,却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重点难点
1.《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2.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应如何理解?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因风起”一喻而“笑乐”。
3.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情况下就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同时也暗示她是一个不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将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照现得尤为突出,也表明作者十分赞赏她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反驳“客”的话好在何处?
首先,语言简洁,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失约”,“对子骂父”是无礼,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无信无礼的表现,义正词严。再次,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5.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结尾如何看待?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友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其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还有人不赞同这
种认为陈元方“无礼”的说法,认为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返回到目录 |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