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语文等于生活”,都知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同”,这两句话不能只是空谈。生活中我们在做什么?出生、哺育、择校、选友,乃至我们迈出每一步路,都是在“检索、加工”。只是,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很多“检索、加工”行为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自觉“检索、加工”,往往只在重要事情中显现。因为重要的事情创造价值,需要斟酌权衡、讲求效率、优化效果。高考语文,当然重要,因此必须提升“检索、加工”的自觉性。“自发”,还是“自觉”,这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野。经过多年勤奋学习,同学们有理由以专业
考生的姿态进入考场。
所谓“检索”,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所谓“加工”,就是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实现题目要求的过程。另一方面,高考的环境任务,决定着语文试题的实质。
高考语文题目所采用的文字材料,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个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它的本质都必然呈现为“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的状态。这是不以命題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这“必然”,为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所决定。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为保证权威性,答案必须建立在鲜明的、确凿的、无可置疑的答案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每一道题目都需要让一些考生答对,还必须得让另一些考生答错才行;如果某道题目考生百分之百全都回答正确,那就是废题一道,因为它无法实现高考区分、选拔考生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呢?只有用幹扰信息滋扰。只要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没有改變,那么无论谁来命题,什么地方命题,都无法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既然題目如此构成,那么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分割,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语文学科的性质如此,语文试题的本质也如此。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