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为“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之一。所谓“元
曲”,包括元代的散曲和杂剧。编纂时兼顾到学术性、知识性、
普及性和实用工具书的综合要求。
二、本书正文部分共收入6012条,共15个分部,分上、
下两编。每分部又根据具体情况,或再细分为若干门类。
三、本书在编排上以类相从,正文前有分类详目,正文
后有附录和笔画索引,以备检阅。
四、对归属不明或不便归入一类的辞条,允许交叉或重
见,唯侧重点不同。如赵孟�,既入“作家”分部,又重出
于“社会文化背景”的“画家”和“书法家”两类。
五、释文以平实简明为目的,凡属仍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均以客观阐述为原则,不作是非的论定。
六、“语词”分部选释元曲常见词汇共2386条,多为其
专有词汇。因有些词难以归属,不再详分为“汉语词”和
“蒙古语词”两项,目录以汉语拼音为序。
七、“典故”分部收录在元散曲和杂剧中出现的历史典故
1006则,各条均详注出典之处并有若干语例。
八、“作家”分部共收入杂剧作家90人,散曲作家236人。
凡有杂剧作品传世的一般收入“杂剧作家”类,然个别虽有
剧作流传,但以散曲名世者如乔吉、邾经,则归入“散曲作
元曲百科大辞典
家”。有些元代将帅如伯颜、张弘范、不忽木者,本书入于曲
家之列,盖专论其曲作,而略其文治武功也。
九、“杂剧作品”分部共选释杂剧324种,侧重于本事出
处、内容梗概、影响流变及版本存佚情况的介绍。有传本者
亦简述其艺术特色。
十、“散曲精析”分部凡251则,涵括所有元散曲的名篇
佳作,品析者大多是教授或研究元曲的中老年学者,选择角
度虽各各不一,然皆厚积薄发,情文并重。
十一、“典籍”分部235条,再分为“戏曲集”、“散曲
集”、“史料专著”、“音韵曲谱集”、“戏曲故事集”诸项。历
代有关元曲研究的专著或笔记杂著,则入于“研究分部”。
十二、“专有知识”指元曲所特有的如“体式”、“对式”、
“杂剧类别”、“脚色行当”、“音乐”等,计194条。
十三、“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宗教”、“民俗”、“艺术”
等门类,共收入219条。
十四、“研究”分部共436条,旨在介绍国内元曲研究的
历史和现状,分为“历代元曲研究”、“元曲研究精华”、“历
代元曲研究家”、“历代元曲研究论著”诸门类。
十五、“海外研究”分部共157条,旨在介绍中国大陆以
外的世界各国和我国港台学者对元曲研究的贡献,有“研究
概况”、“综合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研究家”等类。
十六、“散曲精析”分部各条正文中均在宫调、牌名前置
作者姓名,而目录、索引中为排版方便(避免文字过长),略
去作者名。
十七、本辞典附录有:1.元杂剧传本繁简名对照及版本
表;2.全元散曲详目;3.元代大事简记;4.元代官品封号
及章服简表;5.元曲家任元代官职摘要一览简表。其他如
《西厢记》及《西游记》杂剧的版本系统,同类辞书或有关专
著中多有详列,本书不再收入。
十八、本书词条均署撰稿人姓名。“语词”和“典故”分
部在最后总署撰者。其余各分部相连多条,如为同一撰者则
在末条署名,以免赘累。
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
总 序
王 洪
中国文学,是一条浩瀚无涯的长河、一座恢弘瑰奇的艺
术宝殿、一个令人神往错愕的宇宙。
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世界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沿波讨
源、显幽烛微,却又无人能穷尽其源——一部部提要钩玄的
辞书问世,却还有着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酝酿、萌生,正如
中国文学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一样,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探讨
也具有永恒的价值。
尽管每一部辞书的诞生,都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了一步,
但仍不可避免地带着历史的局限。就今天我们所在的历史点
上而言,对于这种局限可否这样认识:传统的文学工具书,大
多囿于作家、作品及一般文学知识的介绍,然而,文学是在
人类语言、历史、文化的具体氛围中产生的,是人类语言、历
史、文化等与文学内在规律结合的晶体。因此,在文学作品
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诸多学科。如果研究文学的工具
书只含有文学自身的内容,就势必不能立体地、全面地反映
出文学的原貌,自然也就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
我想,今天已经到了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进行全面整理总结的时代,到了各学科学者之间可以密切配
合、协同作战的时代。这样,搞一套多角度、跨学科、全方
位地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型工具书,反映出古今中外研究中国
文学各方面的成果,就成为我们编纂这套《中国文学百科辞
典系列》的宗旨与理想。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迄今为止,已有:《古诗百科
大辞典》(先秦至隋诗)、《唐诗百科大辞典》(以上光明日报
出版社出版)、《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元曲百科大辞典》、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以上学苑
出版社出版)、《宋诗百科大辞典》、《元明清诗百科大辞典》
(以上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八部大典在编纂或排版之中。
中国文学的其他部分,也拟在近期补齐。
此套系列辞典囊括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
曲诸体裁,涉及语言、历史、宗教、民俗、艺术、文学等诸
多学科,试图“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将中国文学
“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傅璇琮《唐诗百科大
辞典·序》)加以考察、研究。
系列中的每部大典之间,具有大致相似的框架而又根据
各自的特点加以调整。譬如,同为诗歌体裁,唐诗卷中的
“文化”分部,在唐宋词卷中分为“音乐”、“民俗”、“宗教”
三个分部;古代散文卷将“语词”分为“尺牍用语”、“描写
用语”、“古文虚词”三个分部,此外增设“古文写作”分部,
意在对今人之写作有所助益;古代小说卷则将语言与文化结
合,设“市井俗语、饮食服饰、民情风俗、占卜星相、酒令
游戏”等栏目,又增设“人物形象”、“情节欣赏”等分部,这
是由小说的特质所决定的。其余元曲诸卷亦然。
由于此套辞书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体裁的特点,我
们分别邀请的海内外在该学科、该体裁研究上享有盛誉的学
者为顾问和领衔撰稿人,各分部均设置分部主编(主要由学
有专长的中年学者担任)。迄今为止,已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所、文学所、历史所、宗教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山
东、河北、宁夏、江西、天津等省(市、区)的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师院、中国新闻
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
大、浙江师大、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图书馆等几十个科研、教学、出
版部门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编撰工作。海外如日本、美
国、加拿大、苏联以及台港的一些学者也为这套辞书撰写了
一些宝贵的词条、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在此,谨向参与
这项工程的海内外诸位先生和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唐圭璋、
王利器、吴晓铃、傅璇琮、郭预衡等先生分别为各部辞典撰
写了精彩的序言,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正如人们站在宏伟的殿堂之前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一样,
当我们以近乎宗教的虔诚将这套凝结着数百名学者心血的辞
书奉献给学界与读者时,我们颇感自己学识的浅薄。尤其是
我本人,忝为总编,深感惶愧。如果说,这套辞书还有可取
之处的话,其功在老前辈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功在几十位
分部主编的无私奉献,功在几百位学者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
力。全套书约十部而逾一千五百万字,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望诸位专家不吝赐教;全套书由几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在
装帧形式上,实难统一;而每部辞书内部,由于各分部特点
有异,有时也只能保持分部内的统一,这些都是遗憾之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惟岁暮,爆竹声里,献
上我最美好的祝愿:愿这套系列辞书能对人类的文化事业有
所裨益,但愿她能得到您的喜爱。
初稿于一九八九年岁暮
修定于一九九○年早春
序
吴晓铃
元代——特别是成宗铁穆耳的元贞和大德期间(1295~
1307年),是杂剧和散曲的双峰对峙的极端繁荣时期。所谓
“极端繁荣时期”,一是指作家辈出,这里既包括案从作家王
德信,也包括在构肆与倡优合作的通俗文学作家关汉卿;二
是指有好作品。所谓“好作品”,即在当时传颂于市坊间,如
王德信被誉为“如玉环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的“花
间美人”的“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又如:被誉为“驱梨
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关汉卿的《感天动地
窦娥冤》和《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三是“在当时传颂于市坊
间”还是有其时间的局限性的,它必须能够经受无情的、不
舍昼夜的岁月的考验,历久而益新。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保
留剧目”一词。“保留”谈何容易!关键并不掌握在剧作家和
演出者的手里,而是在读者和观众的手里。即以前举王、关
两大家的撰作而言,其能亘七百余年而以原型或移植的变型
在全国不同剧种的歌楼舞榭上传唱不息,主要是由于他们做
为庶民的代表者激发出时代的强音,因此不单在当时起到了
震聩启聋的作用,即在七百年后仍不时闪烁着现实性或针对
性的光辉。拿这两位作家做为代表,是足以说明元代戏曲的
繁兴了。这就难怪王静安(国维)先生对日本青木正儿先生
说元代以后没有戏曲的论调。
因此,我国的读者,特别是戏曲工作者亟需有一部全面
分析和诠释元代杂剧和散曲的作家和作品的专著问世,而这
样的专著是很不容易写出来的。
最近得到一个契机获读《元曲百科大辞典》的原稿,它
是由几十位对于元代杂剧和散曲研究有素的风华正茂的中年
学者们合写而成的。众志可以成城,我慨叹于很不容易写出
来的专著已成了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件
很不容易的工作。这部著作分做上、下两编。以上编而言,其
“语词”和“典故”部分就极需功力,因为“语词”主要是方
言俚语,“典故”则大都是俗典,从字书里是查不出的。以下
编而言,不单向读者提供了有关各方面的知识,如,元代的
社会文化背景和官制之类,而且还开拓性地提出了“美学”和
“笔法”的探讨。至于单列一项“海外研究”则是扩大读者的
视野,含意至深。
年来体衰多病,几砚废弃已久,然而读到好书,还是顿
兴“不亦快哉”之感,因略述所得,以为芹献。
庚午七夕,绥中吴晓铃
于京华宣南之双棔书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