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前 言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
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除早期写的诗歌外,主要是用
无韵体写的诗剧三十七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喜
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莎士比亚
的戏剧作品和人物,而且在论及戏剧艺术时充分肯定莎士比
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
杰出成就,提出“莎士比亚化”①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概
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
明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认为戏剧的发展应
当是“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②;
在人物的性格描写方面,恩格斯要求拉萨尔“稍微多注意莎
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并说:“我认为,我们不应
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
一
莎士比亚于一五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
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
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
父亲经商,一五八七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
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
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
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
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
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
来成了剧团的股东,一六一三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一六
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逝世。莎士比亚在世之日只见过自己的
少数剧作出版,有些还是出版商未经他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
死后七年,才由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第一个
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折本”。莎士比亚的朋
友、著名戏剧家本·琼孙曾为这部戏剧集题词,称莎士比亚
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
纪”。
二
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
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
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
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①。莎士比亚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前 言 3
英国剧坛上这样的一个“巨人”。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开始较晚。由于连年战
乱(英法百年战争、被史家称为“红白玫瑰战争”的封建内
战),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直到一四八五年都铎王朝建立,削
平封建贵族的内乱,英国国内才出现统一的局面。十六世纪
上半叶,亨利八世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打击封建贵族和
封建教会,没收教会的土地分给新贵族或廉价卖给新兴资产
阶级。到了十六世纪下半叶伊丽莎白王朝,中央集权的王权
已经比较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经过较长期的原始积累,已初
步繁荣,文学艺术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诗
歌更是盛极一时。而用诗体写作的戏剧,经常在乡村巡回演
出和在大众化的剧场上演,与人民群众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不
仅最为繁荣,而且最有成就。一五八八年英国击败入侵英伦
海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整个伦敦欢欣若狂,国内爱国热
情空前高涨,因而在这个时期,洋溢着乐观主义的喜剧和以
英国历史为题材的戏剧十分流行。
但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英国国内情况发生急剧
的变化。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经济繁荣,主要依靠剥
削国内广大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特别是为了输出羊毛和
发展毛纺织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入农村,使无数农民
流离失所。农村中大片土地荒芜,乞丐遍野。伊丽莎白女王
有一次巡游全国,也惊叹“到处都是穷人”!十六世纪末全国
缺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粮,粮价高涨数倍,给开始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投下阴
4 前 言
影。一六○七年,中部各郡农民难以生活,曾发动规模相当
大的起义。
另一方面,王权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长期联盟在十六世纪
末也开始解体,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革命风暴
已在酝酿中。在资产阶级内部,主张禁欲主义、仇视民间戏
剧的清教徒势力也在迅速扩展。人文主义者要求的思想自由
与学术自由,已受到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内部清教徒的
双重威胁,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了强弩之末,文化危机已
露端倪。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改革现实的理想日趋破灭,有些
剧作家也脱离了人民,投靠腐朽的宫廷贵族。一六四二年清
教徒取得政权,下令封闭伦敦剧场,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
剧终于到了闭幕的时刻。
三
莎士比亚研究者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的上演和出版日期、
剧本的内容和风格以及能够找到的当时零星资料,大致确定
了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年代。一般把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
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
他的诗歌都在他在世时出版。最早出版的是长篇叙事诗《维
纳斯与阿都尼》(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稍后
出版的是杂诗,这些杂诗据莎士比亚研究者考证,有不少是
出版商鉴于莎士比亚的诗很受欢迎,把其他人的作品掺杂在
一起,拼凑成诗集,冠以莎士比亚之名。他的十四行诗出版
最晚(1609),一般认为是在一五九二至一五九八年间陆续写
前 言 5
成的。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赞颂美好的事物,歌颂友谊,抒
写爱情,总的说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十部历史剧中写得最晚的是《亨利八世》
(1612),约在莎士比亚即将退隐的晚年,目前已确认该剧是
和戏剧家弗莱契(1579—1625)合写的。其他九部历史剧都
写于第一时期,其中除《约翰王》(1596—1597)写十三世纪
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外,实质上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
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1590—1591)与《理查
三世》(1592—1593);《理查二世》(1595—1596)、《亨利四
世》上、下篇(1596—1597)与《亨利五世》(1598—1599)。
这些戏剧概括了一百余年间(1377—1485)英国历史上的动
乱,描写了对法战争和国内的封建内战,塑造了一系列反面
君主和理想君主的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
护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和爱国情绪。这些戏剧在内容上并不
十分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艺术上的成就也颇不一致。有些
写得比较一般化,缺点也比较明显,如人物缺乏具体细致的
性格描写,过多地描绘华丽热闹的场面等等。莎士比亚历史
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篇
和《亨利五世》。《理查三世》塑造了暴君理查三世的形象,批
判了封建暴政;《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描写了亨利五世
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
为英明的理想君主。这两个剧本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国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
悍记》(1593)、《维洛那二绅士》(1594)、《爱的徒劳》
(1594)、《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
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1601)、《无事生非》
(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第十二夜》
(1599—1600)等,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乐观
精神和爱国热情。这些剧本主要写爱情、友谊和婚姻,主题
虽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恩格斯对莎
士比亚的喜剧的评价很高,在一八七三年十二月十日致马克
思的信中指出:“单是《风流娘儿们》①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
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单是那个兰斯②和
他的狗克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莎士
比亚往往采取大刀阔斧的手法来急速收场,从而减少实际上
相当无聊但又不可避免的废话。”③
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有喜剧
的气氛。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隔阂
却因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仍然得胜。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个剧
本里“处处是青春与春天”④。
然而,写在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等,已带有对社会的批判因素,欢乐气氛中也夹
杂忧郁色采。在《皆大欢喜》中,作者刻划了森林中的乌托
①即《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②兰斯是《维洛那二绅士》中的人物。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④参阅英国诗人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所
作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
前 言 7
邦式世界,与丑恶的现实世界相对比;在《威尼斯商人》中,
诗人把理想人物鲍西娅所在的贝尔蒙特描绘成理想世界,拿
它与充满金钱罪恶的威尼斯现实世界相对比。这一切说明诗
人对现实的认识已趋深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残酷的
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于是诗人的创作进入第二
时期。
在第二时期(1601—1608)中,莎士比亚虽然也创作了
一些喜剧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1—1602)、《终成
眷属》(1602—1604)、《一报还一报》(1604—1605)等,但
弥漫在早期喜剧中的欢乐气氛和乐观情绪已经消失,相反地
出现了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它们实质上是悲喜
剧。
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是悲剧。莎士比亚的重要悲剧如
《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5)、
《麦克白》(1606)、《雅典的泰门》(1605—1608)、《安东尼与
克莉奥佩特拉》(1607)等,揭露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
始出现的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
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是《哈
姆莱特》。作者在他精心刻划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上寄托
着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反映了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者的许多特点,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也反映了人
文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
写在《哈姆莱特》以后的几部悲剧,越来越反映出人文
主义者莎士比亚的思想危机,剧中的浪漫主义光辉越来越减
弱,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作者在《奥瑟罗》中刻划了
8 前 言
伊阿古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作了比较深刻的批
判。在《李尔王》中,作者一方面描写现实社会中人情的浅
薄,在金钱关系影响下子女对生身之父也是利欲熏心,忘恩
负义,另一方面认为昏聩的国王只有沦为乞丐,才能对冷酷
自私的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道德改善,转变为合乎
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但在这两个悲剧中,作者还
塑造了奥瑟罗、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这类闪耀着理想光辉
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以后的悲剧《麦克白》、《雅典的泰门》中,
这类正面人物不再出现,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日趋破灭。在
《雅典的泰门》中甚至弥漫着一种愤世嫉俗的消极情绪。因好
客而倾家荡产的雅典贵族泰门在尝尽世态炎凉之后,咒骂人
类,仇恨人类,终于疯狂而死。他死前还在海滨的墓上写了
墓志铭,抒发他厌世的思绪。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
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在作品中既忠实于
生活,又抒发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美好理想,已经不可能
了。作者终于逃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以幻想来解决理想
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便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三时期的特色。
第三时期(1609—1613)的主要作品是传奇剧《辛白
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1611)和《暴风雨》
(1611)等。这些剧本对黑暗的现实间或有所揭露,但宽恕和
谅解的精神贯串全剧,人物和背景都富于传奇色彩,机缘巧
合和偶然事件的运用过于突出。《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这出喜剧有很高的艺术性,玄妙的幻想、瑰丽的描绘、生
动的形象、诗意的背景彼此交融,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但人
文主义者的理想已化作虚无缥渺的幻影,诗人只能通过奇谲
前 言 9
的梦幻世界表现出对人类前途的朦胧憧憬。
四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是一个正在成
长中的革命阶级,有与封建的、宗教的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革
命朝气。作为这一阶级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运
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世界观,不仅
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戏剧,都是根据旧剧本、编年史或小
说改写的,但在改写过程中,作者注入自己的先进理想,给
旧的题材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他
继承并发扬古希腊罗马戏剧和英国民间戏剧的优秀传统,不
顾“三一律”之类的清规戒律,突破喜剧和悲剧的界限,从
内容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革新。
莎士比亚的戏剧从主题到人物刻划和细节描写,都放射
出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宗教的强烈思想光芒。在喜剧中,针
对中世纪封建制度和禁欲主义的束缚,他尊重妇女,歌颂爱
情,塑造出一系列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可爱形象。在
历史剧和悲剧中,他又刻划了一系列封建暴君的形象,无情
地揭露和批判封建暴政。他还在戏剧中提倡人道以反对中古
神道,把人比作天神,强调人的伟大和力量,说人是“宇宙
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①他也常常在剧中揭露宗教的伪善,例
如《威尼斯商人》中说:“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
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心?”①
在创作的中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的现实
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他又着力抒写现实生活所激发的强烈
爱憎,表现出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和批判精神。《雅典的泰门》
的主题思想就是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黄金支配一切的罪恶作
用,主人公泰门在独白中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
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
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
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②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绝妙地描
绘了货币的本质”③。
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莎士比亚就揭示了资产阶级在
提倡发展个人才智和事业心时所表现出来的弱肉强食的掠夺
本质。福斯塔夫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时说:“既然大鱼可以吞食
小鱼,按照自然界的法则,我想不出为什么我不应该抽他几
分油水。”④在后期的悲喜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作
者也有类似的比喻:“嘿,它们也正像人们在陆地上一样,大
的拣着小的吃……在陆地上我也听到过这一类的鲸鱼,他们
非把整个的教区、礼拜堂、尖塔、钟楼和一切全都吞下,是
决不肯闭上嘴的。”⑤
①见本书第3卷第54—55页。
②见本书第8卷第1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第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④见本书第5卷第184页。
⑤见本书第10卷第292页。
前 言 1 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
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武器用来抨击宗教的和封建的世界观时
虽很有威力,然而在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的年代,企图用这
个思想武器来寻找出路,解决社会矛盾,却显得软弱无力。莎
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人物如哈姆莱特等,空有“重整乾坤”的
雄心壮志,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却无法独力扫荡社会罪恶,
改造现实,只能造成个人悲剧。
莎士比亚所拥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他所相信的,
是“开明君主”统治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看不起群众①,反
对群众的暴力革命②,因而在阶级矛盾激化时,他只好把理想
与现实的冲突解释为善与恶的冲突,寄希望于道德改善。但
道德改善既难以实现,又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结果就不可避
免地使作者自己的思想陷入重重的矛盾之中。莎士比亚的一
系列重要悲剧除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问题外,也反映了作者
思想上的这种矛盾。这些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艺复兴时
期作为先进阶级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者共同的矛盾。
五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特点,是幻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莎士比亚的戏剧首先是反映生活真实的戏剧,他的创作
①莎士比亚在剧中常常把人民群众描写成“像鸡毛一般风吹两面倒”的群
氓,见《亨利六世》、《裘力斯·凯撒》、《科利奥兰纳斯》等剧。
②莎士比亚反对人民暴力革命的思想最集中地表现在《亨利六世》中篇关
于农民起义的描写中。
1 2 前 言
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恩格斯在青年时
代写的《风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
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
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
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①;总
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只有
几部喜剧——例如《仲夏夜之梦》——的人物性格,令人感
到有南方和它的气候的影响,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
的性格一样。”②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论莎士比亚时也说:
“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
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
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
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
主要成分,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
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
实。”③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也称戏剧演员是“时代的
缩影”,认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
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本来
面目”。④
莎士比亚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时,又受到时代的先进理想
①英文:快乐的英国。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第395—3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
版。
③《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三)第7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④见本书第9卷第68页。
前 言 1 3
的鼓舞。在他的戏剧中,现实主义的描绘往往与浪漫主义的
抒写浑然融合。诗人有时偏重于抒写理想,以大胆的想象创
造高远的意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幻想;他有时又偏重
于描写现实,善于用精雕细琢的写实手法描绘生活,勾画出
人物最细微的心理特征,以强烈的爱憎揭露社会的不合理现
象。他的戏剧既有现实的深度,又有理想的光辉,二者相辅
相成,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
法的不同程度的结合。
莎士比亚善于通过激烈的冲突刻划丰富而鲜明的性格。
恩格斯在这方面曾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他在致拉萨尔
的信中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
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
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
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
了,而在这里,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
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①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虽然穿着古代的服装,却富于现实
生活气息,在思想、感情、性格等方面都是个性化的。他的
重要悲剧里的主人公,有奔放的感情和雄才大略,言语行动
上流露出英雄气概,表现了高尚的情操。他的著名戏剧中的
一些人物如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夫妇、李尔、罗密欧、
朱丽叶、夏洛克和福斯塔夫,都已成为欧洲文学中杰出的艺
术典型。尤其是《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这个典型,更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4页。
1 4 前 言
受到恩格斯的推崇。
①
莎士比亚的戏剧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故事线索交错发
展,互相衬托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如《威尼斯商人》和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都有三个平行交错的故事线索。这样的
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在语言的运用上,莎士比亚戏剧也很有特色。在伊丽莎
白时代,讲究修辞的浮艳诗风很盛,莎士比亚早期诗歌的辞
藻过于雕琢,诗体比较绮丽,但在他成熟的戏剧里,语言却
生动精炼。当时英国语言正处在一个发展和丰富的重要阶段,
莎士比亚一方面运用书写语言和口语,一方面也广泛采用民
间谚语和俚语,有时自己还创造新词,因此他的语言丰寄广
博,灵活有力,可以随着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表
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戏剧主要是用无韵体写成的诗剧,不
仅有音韵节奏之美,而且善于形容譬喻,描绘生动鲜明的形
象,抒写大胆热烈的幻想。剧本中的许多佳句已经成为英国
语言的精华,经常被人引用。据拉法格回忆,马克思在一八
四八年后为了“想使自己的英语知识达到完善的境地”,曾把
“莎士比亚特殊风格的词句都搜寻出来加以分类”,进行学
习②。
我社为适应读者需要,曾在一九五四年出版十二卷的
《莎士比亚戏剧集》,主要根据解放前出版的朱生豪译本。当
时未及对译文作全面校订,所缺历史剧六种,也未及补译。朱
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5—346页。
②参阅《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生豪的译本是有一定的特色的,但由于译者在解放前受种种
条件的限制,译文也还存在着误译和删节的缺点,尤其是喜
剧部分,删节较多。这次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对译本作了
一次全面校订,力求既保持原译的特色,也尽可能订正错误,
补上删节部分,使译本比过去有所改进。朱生豪未译的六个
历史剧和全部诗歌也都译出补全。
这次校订和补译所采用的版本,主要仍根据朱生豪所用
的一卷本《莎士比亚全集》牛津旧版,个别地方参照了一九
五五年出版的一卷本牛津新版、威尔逊(John Dover WilA
son)编的剑桥版注释本和其他各种版本的注释本。各剧的编
排次序也依据牛津版。
作者像一帧,原系英国画家约翰·泰勒所作,曾由昌都
斯(Chandos)公爵收藏,故以“昌都斯像”著称。这里的作
者像系英国乔治·夏夫爵士(Sir George Scharf)根据昌
都斯像重绘,刊于一九三○年出版的一卷本牛津旧版。
施咸荣
1978年4月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