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4-11 08:56 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1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世界文学名著《涅曼河畔》(pdf电子书下载)[s2127]
前  言
奥若什科娃的长篇小说《涅曼河畔》在波兰文学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作家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
映出十九世纪下半叶波兰边区农村生活的生动而真实的图
景。作品中热诚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波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的讴歌,使它不仅在作家的创作中,而且在整个波兰十九世
纪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堪称一部极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于一
八八七年在华沙《绘图周刊》连载发表后,在波兰社会上很
有影响,被誉为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
艾丽查·奥若什科娃于一八四一年六月六日生于立陶宛
格罗德诺市附近的米尔柯夫席兹那村。她的家庭属于贵族,具
有爱国的精神。奥若什科娃经历了波兰民族动荡不安的时代
和革命的高涨与低落,她一生关怀和同情波兰人民。她的近
半个世纪的创作给波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她早年在华
沙学习,但是决定她的生活道路并使她受到一次真正的爱国
主义战斗洗礼的却是一八六三年一月起义。
一月起义是波兰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反抗沙皇俄国侵略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斗争。十九世纪六
十年代初期,波兰出现了革命形势。从一八六○年起,波兰
人民不断在华沙举行反对沙皇反动统治的爱国示威,各地农
1涅 曼 河 畔
民纷纷起义,掀起了消灭封建农奴制的斗争高潮。以雅罗斯
瓦夫·董布罗夫斯基和瓦列里·符卢勃列夫斯基为首的革命
民主主义者成立了“中央民族委员会”。他们从历次起义失败
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把民族革命和农民革命结合起来。一
八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晚,中央民族委员会宣布起义,颁发
了解放农奴的宣言和法令。恩格斯赞扬这是“一个在东欧提
出过的所有革命纲领中最激进的革命纲领”(恩格斯:《支持
波兰》)。武装起义遍布波兰王国。奥若什科娃亲身参加了这
场震撼欧洲的民族大起义,做过运输和联络工作,掩护过起
义的领导人。一月起义在坚持了历时十五个月的斗争之后,被
沙俄用数十万大军镇压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沙俄的残酷报
复和迫害,数万名波兰爱国者被屠杀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鲜
血染红了波兰的土地。沙俄在波兰俄占区全境建立了军事独
裁制度,加紧推行全盘俄罗斯化的民族奴役政策。波兰的社
会生活出现了一种死寂的悲惨局面。奥若什科娃同样也分担
了民族的苦难。她的丈夫和亲友被流放,丈夫的产业被俄国
政府没收,她本人也不断受到沙俄当局的迫害。
一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地打击了沙皇政府的
反动统治,在波兰王国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波兰社会进入了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一八七○年左右,华沙的一批青年知
识分子抱着从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唤醒人民的宗旨,开
展了学术、文化、教育和政论活动。他们反对落后现象、蒙
昧主义和贵族的偏见,反对教权主义,要求妇女平权、民族
平等,提倡普及教育,崇尚知识和科技进步。他们提倡对沙
俄占领者进行合法斗争,暂时放弃秘密组织和武装起义,主
2涅 曼 河 畔
张不应过多期待于政治变革而应该占有一切社会的和经济的
阵地。他们就是当时的“青年派”,这些人的活动是波兰革命
低潮的产物,它反映出波兰贵族和民主派领导的民族民主革
命已经消亡,而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成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
点。
“青年派”中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以现实主
义的创作方法表现一月起义后波兰发生的种种变化,揭露社
会各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创作给波兰文学带来了新的特色,形
成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波兰文坛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派。
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反对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摹仿者的凭空虚
构和浮光掠影的作品,认为文学的源泉不是灵感而是当代的
社会生活,认为人民的疾苦和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应当成为文
学作品的内容,城乡劳动者应当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他们的
创作富有民主精神,接近人民群众,文学语言也逐渐大众化,
并且由于吸收了民间口语词汇和科技术语而变得更为丰富。
但是他们竭力回避一八六三年一月起义的题材,对沙俄镇压
一月起义的暴行心有余悸。
奥若什科娃生活在立陶宛—白俄罗斯西部边区,在那里
沙俄对波兰人的压迫更加肆无忌惮。但是她并没有为沙俄的
血腥镇压所慑服。相反,深重的民族苦难锻炼了她的爱国心
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她以笔作武器,为反抗沙俄的奴役
政策,为保卫波兰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一八六六年,她在华
沙《绘图周刊》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荒年》,从此便把
全副精力用于文学活动。她虽然远离华沙,但积极参加了华
沙的论战,她写了一系列文学评论和其它政论文章,对现实
3涅 曼 河 畔
主义小说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波兰社会上
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波
兰的传播等等,加强了作家对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广度。她在
这个时期的作品着重反映城乡贫富之间的鸿沟、地主资本家
互相勾结、无法无天,农村无产者——贫雇农受尽剥削、压
迫、欺骗和凌辱。这个时期她创作了一部在创作思想上和艺
术上都达到新的高度的作品,这就是一八八八年出版的《涅
曼河畔》。
《涅曼河畔》的特点在于作家选择了反映民族解放斗争的
重大题材,控诉沙俄的民族奴役政策,用满怀深情的语言抒
发对爱国志士的怀念和敬仰。涅曼河畔密林深处的烈士墓宛
如一座一八六三年革命的纪念碑。这部作品既是一月起义的
挽歌,对先烈的献身精神的礼赞,也是号召波兰人民为民族
复兴继续战斗的宣言。奥若什科娃决定让自己的小说在一月
起义二十五周年时出版成书,就是要重新唤起人民反抗沙俄
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小说情节的主线是一八六三年起义。书报检查给创作带
来了困难。但是,不以它为主线,则一切问题都不可能解释
清楚。”(《奥若什科娃致莱昂波尔德·麦耶特的信》1886.10.
4)作家深知,在沙俄占领者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一部描写民
族解放斗争的作品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为了骗过沙俄当局的
眼睛,民族起义这根贯穿全书的主线被作家巧妙地隐藏了起
来。书中描写的近乎田园诗式的农村生活,恋爱、劳动、愉
快的午宴和欢乐的婚礼,掩盖着“辉煌的暴风雨般的时刻——
4涅 曼 河 畔
笼罩在烈火之中、连最平庸的人心里也充满了热情的时刻”。
涅曼河畔的亲人送别、牵动千家万户人心的枪炮声、起义者
同沙俄军队之间短兵相接的搏斗、起义失败后的民族矛盾和
社会矛盾,这一切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兰
民族生活的壮丽画卷。
小说中明朗欢乐的气氛似乎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反
衬出残酷的民族压迫。生活在涅曼河畔的波兰人,饱尝亡国
的痛苦,他们“成了屠宰场上的羊,得不到任何人的保护”,
他们不敢自由地表达真正的思想感情,“提到任何一个神圣的
名字都不能不引起可耻的恐惧”。然而,他们却一刻也没有忘
记自己的祖国,他们的爱国热情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暗中涌
动。正是这种政治压抑感,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对现实处境
的忧虑和不安,“这种永久的恐惧,这种奴隶式的、甚至害怕
自己的锁链的响声的谨慎”,才是当时处在民族奴役之下的涅
曼河畔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才是作者要描写的典型环境。各
种矛盾冲突、各类人物的性格,都是放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
展开描写的。
一月起义加速了波兰贵族经济的瓦解,一部分贵族(如
书中的安德若依)的产业被沙俄没收,另一部分由于沙俄的
横征暴敛、银行的高利盘剥而趋于破产,少数变成了能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式地主。他们的政治态度也各不相同。
鲁瑞茨、达若茨基、多米尼克这些波兰贵族完全背弃了
爱国的革命传统,甘心充当沙俄忠顺的臣民。他们之中有的
人跑到俄国寻找升官发财的道路,有的专事敲诈勒索,有的
醉生梦死、道德败坏。作家对这类人物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
辛辣的讽刺。
别涅迪克特青年时代站在起义者一边,起义失败后,他
心灰气馁。但他还有民族自尊心,不为充当沙俄走卒的兄弟
所引诱而离开故国家园。安德若约娃始终未能克服贵族教育
的因袭重负,和人民之间隔着一堵墙,但是,由于沙俄禁止
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的波兰人购买土地,她把出卖地产视
为对占领者的投降。维托里德和济格蒙特是两个对立的形象。
济格蒙特是贵族中堕落的青年一代的典型。在他的心目中没
有人民、故乡和祖国,他嘲笑爱国者的献身精神,甚至咒骂
自己受到普遍尊重的父亲是“害人不浅的疯子”。他不劳而食,
唯我独尊,精神空虚。维托里德是个热血青年,暗无天日的
民族奴役使他早熟,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断“到人
民中间去”,同农民接近。他胸中激荡着民族解放斗争的重重
“回浪”,他愿为“祖国的复兴和强盛”而工作。维托里德质
问父亲:“是什么使我们向往积极的生活、向往艰苦的斗争
呢?”这呼声不啻是对沙俄统治的直接挑战。作家通过维托里
德的形象向人们宣告:一月起义的烈士们虽然“永远安眠了,
但是他们光辉的思想和崇高的感情长存在天地之间,直到重
新注入年轻有为、热爱人民与乡土的人心中”,波兰人民将前
赴后继地为民族独立而斗争。
《涅曼河畔》中农民的形象和作家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有着
明显的区别。他们不再是落后、迷信、愚昧的人,而是聪明、
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人。作家通过包哈狄罗维奇家族的历史,说
明波兰农民“不是用剑与血而是用劳动和汗水”征服了涅曼
河地区,他们不仅善于开垦和建设这个地区,而且也懂得用
生命和鲜血来保卫自己开发的土地。正是这样的农民,在沙
俄残酷的民族压迫下始终保持着爱国传统。安哲里姆虽然饱
经沧桑,变成了一个孤僻的老人,但是他对波兰民族的未来
满怀希望,坚信“老树倒下了,但是它周围长起了许多幼苗,
渐渐它们又变成充满生命力的树林”。杨·包哈狄罗维奇代表
了农民中的新一代,他身强力壮、勤劳勇敢、善良正直、品
德高尚,他热爱祖国,决心实现父辈的遗志。尤斯青娜在同
他的接触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精神的影响,了解到人间还有
“那样一种勇敢精神,自我牺牲和为了理想进行的殊死斗争”,
从而进一步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毅然决然拒绝了“百万富
翁”的求婚,而成了他的终身伴侣。
柯尔钦庄园和包哈狄罗维奇村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具
有一般农村阶级矛盾的共性。作家并不掩饰这种矛盾,而且
清楚地指出,引起冲突的直接起因是贵族“利令智昏”、对农
民粗暴、冷酷和刻薄。另一方面,当时波兰农村的特殊情况
是:沙俄政府禁止波兰人扩大地产,使农民的土地一代代减
少,最后“不得不抛弃一切,到天涯海角去谋生”。
《涅曼河畔》在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它不是以
紧张曲折的故事而是以生动的描写取胜。作品中那些诗情画
意的篇章具有特别的艺术吸引力。作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涅
曼河畔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辽阔的平原,鲜花似锦,麦浪
起伏,引起多少波兰人的向往;涅曼河美丽端庄而又变幻莫
测,时而微波荡漾,时而惊涛拍岸,白天河上响彻劳动的歌
声,入夜闪烁着繁星般的渔火,又勾起了多少波兰人的思念。
作家不是孤立地描写风景,而是结合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激情洋溢的风景描写,在
密茨凯维支的《塔杜施先生》之后,为波兰文学中所罕见。作
家详细地描写了涅曼河畔农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以
及人们的服饰,还记录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歌和民谣,这一
切都赋予小说以浓厚的地方色彩,绘成了一幅绚烂绮丽的巨
画。
一八九一年《涅曼河畔》再版时,遭到沙俄书报检查的
无情扼杀,被删去了所有包含爱国内容的章节,直到一九三
八年的版本才根据手稿予以恢复。这一点也足以说明这部小
说在波兰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意义。这部卓越的波兰现实
主义作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十九世纪的波兰社会提供了丰富
的材料,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波兰人民热爱自由、争取民族
独立的爱国传统和革命精神。
韩 逸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