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本 序 言
马克·吐温(1835—1910)这位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幽
默讽刺作家,对于中国读者是并不陌生的。他的作品,特别
是他的长篇小说,很久以前就曾被大量译成中文,成为脍炙
人口的优秀外国文学读物,使成人或儿童都百读不厌。他不
但善于写长篇小说,而且也是个写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短
篇小说,主题深邃,技巧高超,是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遗产,为世界广
大读者所喜爱。
马克·吐温出身于小职员家庭,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
从小就要帮助家里干些杂务。12岁丧父,接着他便开始了自
谋生路的独立生活。从18岁到26岁(1853—1861)这8年
之间,他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领港员、矿工,
还当过半个月的兵。其中特别是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数年水上
生活,对于使他熟悉各类人物,认识社会现实有很大帮助,为
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特别喜爱读书。他贪婪地阅读但丁、莎士比
亚、乔叟、塞万提斯、伏尔泰、斯特恩、萨克雷和狄更斯等
3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著名作家的作品。18岁当排字工人时,他就在印刷工人图书
馆里度过他的每一个夜晚,并且从这时起,他还开始学习法
语。
27岁时,他在内华达州弗吉尼亚城的《企业报》担任记
者,从此便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28岁时,他开始在报上
用“马克·吐温”的笔名发表以描写密西西比河上水手生活
为主要题材的幽默小品文章。马克·吐温的原名叫塞缪尔·
兰霍恩·克莱门斯,他之所以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
是由于密西西比河上那段水手生活对他的影响。船上的水手
在测量河道水深时,经常以高吭的声音喊着“marktwain”,意
思是“水深两英寻”(一英寻为6英尺),船只可通行无阻。他
便将这句水手的行话顺手拈来,作为笔名,发表文章。没想
到他后来成为鼎鼎大名的作家之后,竟以此笔名为广大读者
所熟悉,而对他的真名,知之者反而寥寥了。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卡拉维拉
斯县出名的跳蛙》,那是他根据民间流行的传说,用纯粹的西
部口语写成的关于一个酷爱打赌的人的幽默故事。这篇作品
1865年在纽约的《星期六新闻》杂志上发表后,立即使他闻
名全国。两年之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卡拉
维拉斯县出名的跳蛙及其他》。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不算3万字以上的中篇),从第
一篇《卡拉维拉斯县出名的跳蛙》到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
《寓言一则》,大约有六七十篇吧。这些作品从写作时间来看,
贯串了他一生创作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每一个时期他在创
作长篇小说时,并没有放弃短篇小说的写作。从写作内容来
4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看,一部分是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经作者艺术加工写成的;另
一部分,也是其主要部分,则是作者对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深刻的观察之后,对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弊端所作出
的尖锐而深刻的抨击。这种抨击是棒喝,是投枪。由于作者
对社会的观察敏锐而深刻,所以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抨击能
枪枪击中要害。比如《竞选州长》就是通过选举州长的过程,
对当时美国所标榜的“民主选举”进行了充分的、尖锐的揭
露,说明那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们收买报纸,用它们来造
谣中伤和恫吓竞选对手,以达其赢得选举的目的的一场政治
把戏而已。《坏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则是讽刺
当时美国的宗教教育对美国青少年的毒害。《我是怎样编农业
报的》则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的浅薄无知。《百万英镑
大钞》和《三万美元遗产》,则讽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
万能的社会本质。《白象被偷》揭露了挂着维护治安招牌的警
探,乘珍贵的白象失踪之机,大肆进行敲诈勒索的骗子嘴脸。
《古怪的经历》从一个孩子所耍弄的虚假的间谍活动,讽刺了
美国军方的无能。《真实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黑奴的可爱性
格及其渴望自由的心情。……正因为如此,马克·吐温便成
了美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家。
马克·吐温的创作风格的特点是幽默讽刺。这与马克·
吐温所处的时代幽默文学十分盛行有关。1864年马克·吐温
29岁,那时他在圣弗兰西斯科的一家报馆工作,结识了当时
已很有名的西部幽默小说家布莱特·哈特和阿特默斯·沃
德,他跟他们学习写幽默小说。他学得很有成绩。第二年,即
5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1865年,他30岁时,便写出并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
斯县出名的跳蛙》。马克·吐温虽然从当时的幽默作家学习写
作,但他却“青出于蓝,而甚于蓝”,在幽默的性质上大大超
过他的同时代作家(包括他的老师),将幽默文学提到一个新
的高度。这是因为,在马克·吐温那个时代盛行的幽默文学,
大都以取笑、逗乐为宗旨,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马克
·吐温则不是为幽默而幽默,他把幽默同讽刺紧紧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他将幽默作为武器,来嘲讽、挖苦、抨击当时现
实社会存在的种种虚假、丑恶和不合理现象。这就需要作家
有进步的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
马克·吐温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自己曾说:“不能一味逗乐,
要有更高的理想。”“我总是在教训人。”一位有这样的“更高
理想”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自然要比一般的作家高出一筹
了。
马克·吐温的这种幽默讽刺随时贯串在他的作品中,贯
串得那么天衣无缝。我们试举《尼亚加拉一日》中的一段。那
是说作品中的主人公被一群假冒的印第安人打了一顿,并且
被抛进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漩流中:“……我随着漩流一圈又一
圈地漂浮,漂了44次——追逐一块薄木板并追上了它——每
一圈的航程有半英里——这44圈中每次我都竭力想抓住岸
上同一个地方的那丛矮树,但每次都以毫厘之差失误。
“最后有人走到这边来,坐在那丛矮树边,嘴里衔着只烟
斗,擦燃一根火柴,一只眼睛跟随我在水上漂,另一只眼睛
则望着那根用两手护着怕被风吹灭的火柴。不料一阵风吹来,
还是将他的火柴吹灭了。等我又浮了一圈时,他说:
6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有火柴吗?’
“‘有,在我的另外一件背心里面,请帮助我上岸来。’
“‘我决不干。’
“等我又漂浮了一圈时,我说:
“‘请原谅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外表上无礼的好奇心,可是
您能解释一下您的这种异常的行为吗?’
“‘非常愿意。我是个验尸官。听了我的说明以后你可别
忙。我可以等你。但我希望有根火柴。’
“我说:‘把我拉上来,我去跟您弄一根来。’
“他拒绝了。……
“最后有个警察走了过来,逮捕了我,理由是我的高声呼
救打搅了岸上的游客。……”
一个人在水中快要淹死了,而一个在岸边的人却见死不
救,不肯援之以手。因为岸上那人是个验尸官,如果他伸手
将水中的人救了上来,他就会失去一笔收入——验尸的收入。
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只认钱不认人的思想行为,不是刻
画得入木三分吗?作品的讽刺和揭露何等深刻!还有,警察
见到水中快要淹死的人,不是去救他,而是将他予以逮捕
(谢天谢地,总算将他从水中弄上岸来了!),理由是他的“高
声呼救打搅了岸上的游客”。这种荒谬绝伦的事不是让人感到
在幽默中涌上眼泪吗?
本书共选译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34篇,按作品发表的
先后顺序排列。由于这次选译的原则是3万字以上的作品不
选,因此像《败坏哈德莱堡的人》这样的优秀中篇小说也不
得不割爱了,这是要向读者交代的。如果有机会,笔者打算
7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另外译一个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集,以飨读者,但此是后
话了。
译 者
1994年8月于长沙望月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