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4-20 08:56 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8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世界文学名著《百年孤独》(pdf电子书下载)[s2379]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
代表作《百年孤独》

林一安
《百年孤独》虽然正式出版于1967年6月,但早在1965
年,便为幸运的拉丁美洲读者所称道了。是年初,当时已经蜚
声拉丁美洲文坛的墨西哥著名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读到了《百年孤独》一书的前三章原稿。读罢,富恩特
斯大为赞赏,欣然命笔,写道:“我读完了《百年孤独》前75页
手稿,精彩之极……其中,虚构的故事与‘实际’的故事、梦幻
与史实交织融合,而由于运用了民间传说、杜撰、夸张、神话
……,马贡多变成了一块世界性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缔造者以
及他们的兴衰的圣经般的故事,变成了一部有关人类保存或
毁坏自己的渊源和命运以及梦想和愿望的历史。”数月之后,
小说的部分章节便开始在波哥大的《回声》、巴黎的《新大陆》、
墨西哥的《对话》、利马的《阿马鲁》等世界各大期刊披露,并立
即受到同样的好评,为此书的辉煌前途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1966年初,小说作者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一封来
信,提议出版他的作品,他把他正在撰写的这部小说提供给出
版社。1967年6月,《百年孤独》便问世了。小说取得了轰动的
415百 年 孤 独
效果:第一版于几天之内即告售罄;第二版,第三版以及后来
的数版,情况也是如此。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小说出售了近50
万册;而与此同时,作家以前的作品也一版再版,在西班牙语
世界同样取得了异乎寻常的高额印数。批评家几乎毫无例外
地一致大加赞扬,于是,这部小说的声誉很快便越过了语言的
障碍,传到了外国出版商的耳边,使他们竞相抢起稿来。短短
的几个月内,便签订了18个翻译出版合同,而最初的几种外
文版版本,也获得了种种荣誉:1969年获意大利基安恰诺奖,
同年获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1970年被美国文学评论家列为
12部世界优秀作品之一。当时誉满世界文坛的阿根廷文学大
师胡利夏·科塔萨尔(1914—1984)的一番评论让人们掂到小
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分量。他说:“……近
年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证实,在他恢宏的创
作才力之中,有着一种非凡的想象力,它以锐不可当之势闯入
了南美小说领域,并使其摆脱了令人乏味的叙事状物的呆板
陈旧模式。只有这样的创造,只有从马贡多这样得天独厚的、
纷繁复杂的土地起步,我们才能坚实地踏入瓜纳哈尼①。”
这时候,哥伦比亚、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坛,才真正承认
了这位已届不惑之年的作家,才注意起他的身世:
新闻记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
日(一说1928年,但据近年考证,应为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
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
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相当于我国的中医)。
416百 年 孤 独
①瓜纳哈尼:圣萨尔瓦多岛古名,1492年哥伦布抵达处。今称华特灵。
据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是非婚生子,因不愿袭用
其父本姓马丁内斯,而改用其母姓加西亚。所以,这位电报报
务员的儿子,今日的大作家也就以加西亚·马尔克斯,而不是
以马丁内斯·马尔克斯名扬天下了。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
大。外祖父曾经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
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
后的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
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
律,并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与自
由党互相残杀,全国大乱,他只得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
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起,任该报
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美洲社记者。1961至
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
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
学奖及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他的作品,除了19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之
外,还有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作家运用“多人称独白”叙述
主人公暴君尼卡诺尔的身世,以夸张虚构、嘲讽挖苦的笔调,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当权二百来年的暴君形象,抨击了拉
丁美洲的独裁统治。
1985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迄今为止篇幅最
长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问世,再次轰动世界。小说约500
页,由六个部分组成,运用19世纪欧洲(特别是法国)爱情小
说的传统手法写成。作品以男女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417百 年 孤 独
与费尔米娜·达萨的恋爱为主线,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
初哥伦比亚社会在爱情、婚姻、老年人等方面的问题。书中两
位主人公邂逅相遇,开始初恋。由于达萨尚未成年,把握不住
自己的感情,对阿里萨的爱情发生动摇,后负气嫁给声名显赫
的乌尔维纳医生。达萨结婚后,阿里萨虽企图用其他女人取代
达萨在他心中的位置,但对那一段真诚的爱情始终寝食不忘;
而达萨虽与乌尔维纳生下一子一女,两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和
谐。阿里萨坚信终将重新得到达萨的爱情,所以一直不娶,耐
心等到乌尔维纳于81岁时逝世,此时,年已76岁的阿里萨和
72岁的达萨得以重叙旧情。此书于1985年12月在哥伦比
亚、墨西哥、西班牙同时出版,第一版即达120万册。评论家认
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历史的种种意
想不到的突变。
1989年3月面世的长篇小说《迷宫中的将军》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通过描绘拉丁美洲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个真实
的人物、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西蒙·玻利瓦尔生命中
最后的生活历程,表现了作家数十年文学创作所一贯表现的
重大而永恒的主题:拉丁美洲的孤独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人民
多舛的命运。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枯枝
败叶》(1955)、《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
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
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82),报告文
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
418百 年 孤 独
记》(1986)等。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
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作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
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城镇马贡多从荒漠的
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地亚家族的最后
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一百年历史演变过程。该书
描写的历史长、人物多、场面大,堪称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
图景的世界文学巨著。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
风格的。它离不开拉丁美洲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客观条
件。不少拉丁美洲当代著名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在
拉丁美洲繁荣昌盛,是因为“它适应和植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
世界”①。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
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
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
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变幻想为
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显著特点是:弥漫着浓
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
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引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
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如果说现实主义是社会的
一面镜子,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比喻为社会的一面哈
419百 年 孤 独
①转引自秘鲁文学评论家路易斯·阿尔贝托·桑切斯的专著《拉丁美洲代
表作家》一书。
哈镜。虽然它蒙罩着一层神秘的外壳,但通过它的折射,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是在本世纪20年代
开始出现的。委内瑞拉当代著名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彼
特里(1906—)于192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开创了拉丁美
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先河,它将梦境、幻觉与现实交织
在一起,使小说纳入了“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轨道。30年代初和40年代危地马拉作
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和古巴作家
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他们把加勒比地区以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为
基础的魔幻般的现实付诸笔端。而到了50年代,墨西哥著名
作家胡安·鲁尔弗(1918—1986)发表的中篇小说《佩德罗·
巴拉莫》(1955),则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高
潮。继《佩德罗·巴拉莫》之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迅速
发展,且时有重要作品问世,如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的长篇小
说《最明净的地区》(1958)、巴拉圭作家奥古斯托·罗亚·巴
斯托斯(1917—)的长篇小说《人子》(1959)等。1967年,《百年
孤独》出版,评论界认为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又一部经
典性代表作品,甚至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拉丁美洲魔幻现
实主义小说。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且姓名
相同,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
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
等,令人眼花缭乱。无怪乎有的评论家说这部小说简直是“向
420百 年 孤 独
读者的一种挑战”了。但是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出,原来作
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
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现实,要求公众思考造成马
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播弄的途径。
加西亚·马尔克斯花了18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长篇小
说,并且在篇名上煞费了一番苦心。“百年”是什么意思?作家
说,那是为了表示年代的久长。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
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又作何解释?作家没
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读者一定会明白,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可以从作品中去
寻找,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脱孤独状态的途径是什么呢?作
家虽然没有明说,但已经通过篇名暗示人们,那就是孤独的反
面——团结起来。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
海,地处热带,盛产咖啡、可可、香蕉、橡胶,蕴藏着石油、煤、黄
金、白银、铀等丰富的地下资源。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9年正式独立。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
的唆使怂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入渐深。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迄今,由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
政。
哥伦比亚的这一历史概貌。在《百年孤独》中大致上得到
了反映。加西亚·马尔克斯描绘了马贡多的兴盛和衰亡,在这
个小小的城镇里凝聚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复杂的社会现
象,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经历着一个原始落
后、但没有动乱骚扰的和平时期。想当初,马贡多何尝不是这
421百 年 孤 独
样。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耕种牧畜,朴实勤劳,与
世无争:“在许多村庄中,马贡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
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人超过30岁,也从未
死过人。”“……这块天地是如此崭新,许多事物尚未具名,提
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但是,田园一般美丽的原始社会里
不可避免地也有着种种弊病,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
亲结婚。马贡多的建造者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乌苏
拉夫妇俩就是表亲关系,他们的上一辈也有人因近亲结婚生
下了一个畸形儿——长猪尾巴的孩子。羞耻心和恐惧感一直
在折磨、追随着布恩地亚一家人,到末了也没有逃脱它的惩
罚。布恩地亚家族的第六代人还是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婴
儿,“……这时,全世界的蚂蚁一起出动,正沿着花园的石子小
路费力地把它拖到蚁穴中去。”整个布恩地亚家族就此覆灭。
社会要进步,必须跟愚昧和落后的现象坚决斗争,绝不能闭关
自守,而要跟外界社会广泛联系。拉丁美洲如果一味闭塞和混
乱下去,是不是也会遭到跟布恩地亚家族一样的命运呢?这是
作家要求读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家还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心态。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
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
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
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
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还由于渗入了狭隘思想,成
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绊脚石。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
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其中包括自身
422百 年 孤 独
形成的孤独以及外来势力对其强加的孤独。更加确切地讲,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
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与抗
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
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
倔强的自信。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一反
他在《百年孤独》一书结尾中的提法,而透露出他对布恩地亚
家族的期望:“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
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
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但是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和痛苦。《百年孤独》是这样来浓缩这一史实的:以
墨尔基阿德斯为首的吉卜赛人来到了马贡多,给居民们带来
了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等“新鲜玩意儿”,但是那两块小小的
磁铁,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用一头大骡子和一群山羊
才换了过来,后来,两块磁铁加上三块金币又变成换取放大镜
的代价。为了看一下马贡多人从未见过的冰块,他们每人竟要
付给吉卜赛人五个里亚尔,摸一下价钱还要加倍!这里,殖民
者贪得无厌的嘴脸不是活灵活现地给勾勒出来了吗?
殖民时期结束,哥伦比亚进入了独立时期,然而国家的境
况并没有多大起色,当权的统治者并不真正给人民办事,只是
一味作威作福,专横独断。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名叫堂阿波利
纳尔·莫科特的人,他来当马贡多的镇长,为了显示他的绝对
权威,竟下令把镇中所有的房子统统刷成蓝色。这和萨尔瓦多
独裁者下令把全国的路灯统统用红纸包起来的荒唐做法何其
423百 年 孤 独
相似乃尔!哥伦比亚独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老百姓
吃够了殖民时期的苦头,如今又不得不忍受新的灾难:党派纷
争,内战频仍。《百年孤独》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内战,并集
中地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的戎马生涯中表现出来:“奥
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32次都失败
了。他跟17个女人生了17个儿子,但一夜之间,一一惨遭杀
害,其中最大的还不到32岁。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经过
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有一次,他的咖啡
里被放了足以毒死一匹马的马钱子碱,他居然也幸免于难。他
拒绝了共和国总统授予他的勋章,最终他当了革命军总司令,
率军南征北战,成了最令政府畏惧的人物。”内战使大批生灵
涂炭,就连这样一位“战果辉煌”的功臣也对战争感到茫然,最
终当了内战的牺牲品,不免一死。至于两党轮流执政,作家借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一句话点出了它们的实质:“现在自由
派和保守派唯一的区别不过是自由派5点钟去听弥撒,而保
守派是8点钟去。”
哥伦比亚独立后不到一个世纪,美国看中原属于哥伦比
亚的巴拿马运河,便怂恿巴拿马省独立,终于在1903年把这
条能给它赚取大量金钱的运河搞到手。从此,美国的经济入侵
就一步紧似一步。拉丁美洲人民称之为“绿色的地狱”的美国
联合果品公司在哥伦比亚经营着大批香蕉种植园,对农业工
人进行了残酷的盘剥。《百年孤独》是这样来表达对大摆阔绰
的美国佬的厌恶情绪的:“……美国佬后来又带来了他们的妻
子,她们穿着薄洋纱衣服,戴着宽大的纱布凉帽,神情郁郁寡
欢。美国佬在铁路的另一侧单独建了个村子。街道两旁是一
424百 年 孤 独
排排棕榈树,房子上都装有纱窗,阳台上有白色的桌子,天花
板上挂着个大吊扇,宽广青绿的草地上养着孔雀和鹌鹑。这片
地区由一道铁丝网围着,活象一座大的电气化养鸡场。……”
那个到马贡多来招摇撞骗的赫伯特先生脑满肠肥,“活象一只
拔光了毛的公鸡”。
西方殖民者带给拉丁美洲的另一个祸害是宗教。盛行于
当时欧洲的天主教自殖民者入侵后便象瘟疫一样在拉丁美洲
蔓延。这种麻醉人民的鸦片在《百年孤独》中成为该书继殖民
者、独裁者、外国经济侵略势力之后的另一个重点鞭笞对象。
如嘲笑宗教的代表尼卡诺尔神父只有在一杯巧克力的作用下
才能证明上帝至高无上的能力等等。作家还暴露了许多人在
宗教的毒害下做出的愚蠢可笑的荒唐行为,如写菲南达把家
中的便盆统统打上家徽等等。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
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统的幻想
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
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
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
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
了:吉卜赛人抱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
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
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
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
虫啃食东西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
425百 年 孤 独
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
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三个车头牵
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
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
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
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贡多全体居民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
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
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
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
牛奶咖啡。”这类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虽然这种描写似乎
有点牵强:既然健忘,失去记忆,何以文字不忘呢?但读者不会
去苛求作家,因为作家的本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
的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他
和许多拉丁美洲作家一样,通过古代神话与印第安神话的结
合,建立了一种现代神话的开放体系。神话作为隐喻,加强了
作品的艺术思维,扩大了作品的时空范围;神话作为一种文化
积淀,使一定文化范围的读者产生文化认同感;神话的神秘感
本身又与现代意识中的反理性成分以及开放性思维接通。《百
年孤独》也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神话模式。它既可以是一个
基督教神话:创世纪——人类因原罪遭受的惩罚——启示录;
也可以是拉丁美洲历史:氏族社会末期及新大陆的发现——
共和国年代——新殖民主义时期;又可以是拉丁美洲文化史:
乌托邦时代——英雄史诗时代——神秘论时代;还可以是整
426百 年 孤 独
个西方文化史:猜测(无文字)时代——科学(有文字)时代
——神秘(反文字)时代。
在《百年孤独》中,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
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
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
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
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是
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里。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
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
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扣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值得注意的是,《百年孤独》一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
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以一
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穿始终的。有的评论家认为这
部小说的叙述语言仿佛出自一个8岁儿童之口,这是很深刻
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
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
的苦笑代替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
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
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秘鲁当代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在
考察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历程以及他的作品特别
是《百年孤独》之后,称他为“拉丁美洲的弑神者”。这里面有三
层意思:一是说这位满怀政治激情的作家,是拉丁美洲暴政的
“弑神者”。的确,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刻画暴君的凶狠残暴、
昏愦无能和穷奢极欲,揭露殖民者的巧取豪夺和阴险毒辣方
面,在当今拉丁美洲文坛,能够出其右者,恐怕数目寥寥。所
以,他就理所当然地是拉丁美洲暴政的“弑神者”或“克星”。
“弑神者”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文学创作
方面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大胆探索精神,他没有任何顶礼膜拜
的偶像。对于一切先辈大师,他敬重、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但
更敢于超越。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他一直力图使自己不跟别人
雷同。他不但没有去步他所喜爱的作家的后尘,反而尽力回避
他们的影响。对于当今一切文学大师,他的准则“首先是承认,
然后是击败或者摧毁”,他显然是他们的不讲情面的“弑神
者”。三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还认为,当今拉丁美洲大陆的现
实实在是灾难深重,苦不堪言。对于这种把成千上万的男男女
女推入炼狱般处境的现实,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予以“砸碎”
和“废除”,他是这种现实的理直气壮的“弑神者”,因此,他也
更有责任对这种现实加以“重建”或“再造”。
巴尔加斯·略萨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对加西亚·马尔克
斯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公正而全面的评估。
1991年9月17日,北京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