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5-15 11:49 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8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张爱玲文集》(pdf电子书下载)[s2838]
目  次
  编者前言………………………金宏达 1    
牛…………………………………………1    
霸王别姬…………………………………6    
沉香屑 第二炉香……………………14    
茉莉香片………………………………55    
心经……………………………………80    
封锁……………………………………116    
琉璃瓦…………………………………130    
年青的时候……………………………145    
花 凋…………………………………161    
殷宝滟送花楼会………………………182    
等………………………………………195    
桂花蒸 阿小悲秋……………………210    
留情……………………………………233    
鸿鸾禧…………………………………257    
相见欢…………………………………273    
色·戒…………………………………299    
五四遗事………………………………325    

编者前言
金宏达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
十年代初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不甚为国内读者所
知,而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则有大批为之倾倒的“张迷”。
八十年代以来,介绍、研究张爱玲的文章时见于国内报
刊,张爱玲的作品也重新印行,她又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
张爱玲的成名作——《传奇》与《流言》,也是她的代表
作,属于中国现代文学范围。要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应
当了解张爱玲的创作。

张爱玲一九二一年出生于上海。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
1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
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
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
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不久,其父又娶后
母。张爱玲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之中。
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
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
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
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
——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
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
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从收
入《流言》的许多文章中,随处可见她对诗、小说、电影、美
术、音乐、舞蹈和中国戏曲,均有较高的鉴赏力、感受力,和
丰富、活泼的知识。她很早就爱画画,也学过音乐,尝试写
过各种类型的小说。关于这方面情况,可参看她的《天才
梦》一文。她在这篇自叙传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
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她的这份天才终于在文学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爱玲中学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在这里,她首次在校
刊《国光》上发表习作:小说《牛》、历史小说《霸王别姬》,
以及一些书评,其文思、笔致、才情,令人瞩目。
经过一段刻苦学习,她考上伦敦大学,受阻于战争,未
能到英国,而进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遇到许多外国学生
2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和华侨商人,这些人物后来都成为她的小说的描写对象。一
九四二年,又因战事返回上海,开始了文学生涯。
其文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张爱玲
成名的时期,也是她创作上收获最丰的时期。从《沉香屑 
第一炉香》发表后,她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就在《紫罗兰》、
《杂志》、《万象》、《天地》、《小天地》、《苦竹》、《古今》等刊
物上陆续面世。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小说结集为《传奇》出
版,共收小说十篇(《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
《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琉璃瓦》、《心
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凡二十四万字。一
九四五年初散文集《流言》出版,共收散文三十篇,大约一
九四四年十二月以前刊出的散文均收在其中(略有遗漏)。一
九四七年《传奇》增订本出版,增收《留情》、《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共
五十万字,均为一九四五年以内的创作。另外,这一时期还
有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与《创世纪》。
关于这些作品的特色,下文谈到海内外研究情况时将予
介绍,这里值得提出的是:1.这一时期,张爱玲初登文坛,
崭露头角,引起关注和惊异程度甚高,曾被人目为“奇迹”,
因而名噪一时。2.这一时期也是作家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
时间虽短,产量颇高,且大都较精粹,而其时她才二十出头
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3.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上有自己
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颇具功力,不
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
3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手
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二)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一九
五二年张爱玲出国之前)。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地覆
天翻的历史性变迁,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
也并未辍笔,甚至还可以说相当勤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多少恨》(据电影剧本《不了
情》改写),散文《华丽缘》,电影剧本《不了情》、《南北
和》、《太太万岁》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等。
由于张爱玲自己创作起点较高,这一时期作品无明显突
破,但若认为她的起点即是终点,似可商榷,因为这一时期
的创作表明,她是有若干进展的,例如,以往她主要写作中、
短篇小说,《连环套》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途夭折,《十八春》则
是她第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此外,她还着手于电影剧本的
创作。又如,《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均可见当时进步潮流
的某种影响,一面加强了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一面也借人
物的命运转捩,展现了新生活的曙光,虽然这种影响后来又
为她否定,但在创作上毕竟客观存在过。
(三)一九五二年去香港后至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前。在
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她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
地之恋》。这两部小说,虽也被海外某些评论者揄扬有加,无
论作者,还是评论者,文字中都无可否认地带有明显的政治
偏见,用以观察、表现、评价解放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必然
与真实相忤。而与真实相忤的作品,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此
间也偶有其它创作,如《五四遗事》(一九五七年),虽是短
4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篇,却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文字也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
的方面看,她在创作上已渐呈罢手之势,是由于源泉枯竭,抑
心境转换,尚不得而详。
(四)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张爱
玲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作颇有“善后”的特点,先后
将旧作《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
将《金锁记》改写成《怨女》,出版了网罗旧作的《张看》与
《惘然记》二书,也有一些小说、散文新作,如《色·戒》、
《谈读书》、《谈读书后记》、《忆胡适之》等,但数量甚少。另
一方面,重点似已转移至学术研究与翻译。一九七七年,二
十万字的《红楼梦魇》出版,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
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她长期致力于
此的造诣。她除从事一些英译汉的工作外,又将清代小说
《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杜门谢客,
她的情况也很少为人所知。

张爱玲甫登文坛其创作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作家不可能
不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者持久的兴趣。这里,拟简要
介绍一些对张爱玲创作的主要评价,以资参考。
一九四四年发表的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
文,系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手笔。此文至今在张爱玲研究中仍
5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首先从回顾当时文坛的缺陷角度,肯
定了张爱玲的成就,称赞《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
获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情欲得到了深刻的勾勒,其作用亦
显得很重要,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令人感到惆怅和悲哀。“结构,
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在心
理分析方面,张爱玲善于“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
三者打成一片”,人物“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
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
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
不曾减弱分毫。”又说:“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
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
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
那样的尽其效用。”文章还对《连环套》予以严肃批评,并指
出张爱玲创作题材偏窄,局限于男女间的事情,同时又有一
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
张爱玲的《自己的文章》在这里值得一提,它不仅是对
傅雷的批评的回应,而且由于其中阐明了她的审美观点与创
作见解,对评价其作品相当重要。在这篇文章中,她宣称自
己喜欢有更深长的回味的“苍凉”,喜欢像“葱绿配桃红”的
“参差的对照”。“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
突那种古典的写法”,不那么强调主题,而是“让故事自身给
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也不把虚伪与真
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
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她虽然喜欢素朴,却
“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
6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子”,文章虽或过于华靡,心所向往的还是海水一般“饱蓄着
洪涛大浪的气象”。虽然“只是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却是意
在写出人性的素朴与放恣,并有意于“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
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要
了解她的凄迷、惝唚的小说世界,不可不细读她的这篇文章。
海外兴起“张爱玲热”,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为她辟专章,并给予极高评价直接有关。夏氏称张爱玲是
“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
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说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
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
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
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
物”。张爱玲创作的特色包括:(一)意象繁复、丰富,“《传
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
面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
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二)有强烈的
历史意识。(三)处理人情风俗十分熟练,对人的性格揭示深
刻,“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也十分稳
定”。一方面受弗洛依德和西洋小说的影响,心理描写细腻,
且能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得益于旧
小说,对白圆熟,和摸透了中国人的脾气。“《传奇》里的人
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
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夏志清还指出,“张爱玲
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
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在她
7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的若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
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
有一种苍凉之感。”
在夏志清评论之后,海外研究张爱玲的论著出了不少。一
部分致力于对张爱玲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与赏析,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水晶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书中所收论文,如在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中,他分析张爱玲对意象娴熟而巧妙
的运用,为读者打开了观看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又一视境。《试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虽为大胆的假想分析,
却也别具只眼,富有新意,开掘出了作品中形象意蕴的繁复
层面。《潜望镜下一男性——我读红白玫瑰》一文对《红玫瑰
与白玫瑰》中人物心理描写更是有精彩的解析,以郁达夫的
不足作对照,或有扬此抑彼之嫌,但听水晶细细道来,使人
对张爱玲洞察人物心理之深与表现技巧之高,不能不佩服。水
晶的评论,能引起读者对张爱玲作品更为浓厚的兴趣。还有
一些研究论著评析了以往评论中较少谈到的作品,以及张爱
玲的近作,扩大了对张爱玲的了解。
另一部分则是对张爱玲创作有不同看法,并展开了交锋。
对张爱玲创作持批评态度的评论者可以唐文标为代表。唐文
标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活在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旧作家”,
是“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在《一级一级
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一文中,他从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及其构建的角度,指出张爱玲的世界是荒
凉的,“死”的,里面的人物也都在走着死亡的路,“一级一
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在他看来,这都是与时代脱节的,而
8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且缺乏积极的社会作用。唐文标与一些持相同意见的人都认
为张爱玲创作题材狭窄,人物平凡,有趣味主义倾向。
唐文标等人的意见遭到朱西宁等人的猛烈抨击,被认为
是“题材决定论”和狭隘功利主义。
对具体作品评价也有见仁见智,看法各异的,例如,有
人对《怨女》和《金锁记》进行比较,认为《怨女》在情节
上,欠缺《金锁记》那种复杂与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
结构(王拓:《〈怨女〉和〈金锁记〉的比较》)。也有人认为,
《怨女》削除了女主角的女儿,减低了悲剧的力量;但在结构
和文字表现方面,《怨女》处处胜过《金锁记》(李元贞:《文
学论评——古典与现代》)。
应该指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虽然也喜爱张爱玲的作品,
赞同对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及其创作才能予以较高评价,却不
同意盲目推崇,这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
国内对张爱玲的介绍和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再度开始
的,张葆莘的《张爱玲传奇》(《文汇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一
月)和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读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以散文的笔调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特别是后一篇,作
者以张爱玲老友与历史见证人身份,夹叙夹议,写来真情动
人,评品允当。陆续发布的研究文章,有的看重张爱玲独特
的艺术表现领域,认为:“她的作品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
渊源的探索,很能体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独特的一
角,一定程度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
媾合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的勾勒。这一幅幅
旧中国的社会风情画及其道德性极强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
9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学史上还较少为人涉及,因而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丁尔
纲:《“龙”的生活与“龙”的艺术——读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五年第四
期)。也有的看重她“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
和特点溶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
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
绘;强调启示和联想,而又不摒弃传统小说的路数”,走的是
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小说
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会有启发。(金宏达:《张爱玲短篇小说选
·前言》)还有人感兴趣的是:“一方面,是小说十足的‘现
代气息’,在她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里所展示的地道文化人意
识实现了对以往小说镜子般反映生活模式的超越,……另一
方面,却是小说的平民化表现。”(王嘉良:《贵族艺术的平民
化表现》,《天津社会科学》一九九○年第一期)。也还有些研
究文章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创作,如从作为创作主
体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对创作的影响来理解她的作品
(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文学评论》一
九八八年第一期),对张爱玲的作品与《红楼梦》作具体的比
较研究(吕启祥:《〈金锁记〉与〈红楼梦〉》,《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以及从女性文学演进的角
度阐述张爱玲作品的思想内涵(于青:《女奴时代的谢幕》,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所有这些研究都显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有着众多幽
丽、迷人的景观值得发现和欣赏的。
10张爱玲文集 第一卷

关于张爱玲著作出版情况:《传奇》最早于一九四四年九
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传奇》增
订本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流言》则于一九
四五年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十八春》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
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一九五四年,《传奇》在香港由天风
出版社出版,改名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依一九四七年版
印,加一篇再版序。另外,《秧歌》与《赤地之恋》,也在香
港出版英文本和中文本。一九六八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
和新印张氏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秧歌》、
《怨女》、《半生缘》、《赤地之恋》。一九七六年,《张看》由皇
冠出版社出版,内收《连环套》、《创世纪》、《姑姑语录》、
《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论写作》、《天才
梦》,另有自序一篇。一九七七年,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
魇》,一九八三年,又出版《惘然记》,内收旧作小说及《五
四遗事》和《色·戒》(《惘然记》系《半生缘》改名)等。
近年来,国内主要有上海书店影印旧版《传奇》、《流言》发
行,也有一些出版社出了不同的选本。
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虽然张爱玲本人尚在世,其旧作
亦需进行发掘,台湾唐文标教授钩沉辑佚,用力甚勤,先后
出版了《张爱玲卷》、《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收集了张爱玲许
多旧作佚文,以及与张爱玲有关的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张
爱玲文学生涯的全貌。近来国内又有陈子善同志陆续发现张
爱玲的一些旧作,如中篇小说《小艾》及短篇小说《牛》、
《霸王别姬》等。
本文集就是在张爱玲的旧作佚文不断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编辑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全
集分四卷,第一卷是短篇小说,第二卷是中篇小说,第三卷
是长篇小说,第四卷是散文及其它。打散了以往各书的编排,
以往旧作佚文补入,且对体裁作较合理的划分,一般以三万
字左右定为中篇,十万字以上定为长篇,均按发表时间顺序
排列,以见其创作轨迹。本文集主收张爱玲在国内期间的创
作,故其学术论著如《红楼梦魇》、校注、译文等均不收入,
其在海外的创作少量酌收,其它大都作存目处理。
这种编辑方式仅为尝试,错误之处,敬希指正。
一九九一年元月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