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迈格斯》是一部寄寓于狄更斯《远大前程》文本的小说,但注入了后殖民主义的内涵,使其成为后殖民概念中“回写”(writing back)的典型。托马斯·基尼利擅长于运用历史题材和域外故事,反映个人与社会、与当局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个人所感到的不安全感和希冀摆脱困境的徒劳挣扎。他的作品既有严肃小说的深刻性,又有通俗小说的可读性,很受读者欢迎,电影《辛德勒名单》就是根据他的小说《辛德勒方舟》改编的。小说《三呼圣灵》以调侃不恭的态度,讽刺了澳大利亚的天主教教义。蒂姆·温顿二十多岁就已负盛名,获得“神童作家”的美称。他不但多产,已发表二十多部作品,而且还频频获奖,是澳大利亚两位四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中的一位(另一位为西娅·阿斯特利),两次获布克奖提名。《浅滩》像他的大多数小说一样,反映澳大利亚西部小镇表面安静,实际却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克里斯托弗·科契曾两度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如他自己所说,“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探索澳大利亚残存的殖民主义个性和心理,以及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通往战争的公路》刻画了一个摄影记者在东南亚战争中的神秘遭遇,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悲剧。戴维·马洛夫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两者几乎一样杰出。他的小说描写现代人的迷茫、战争的残酷、环境保护的重要等,常常采用两个人物互为烘托的手法,风格上表现为一种恬淡的诗意。小说《伟大的世界》描摹了战争经历和传统的“伙伴情谊”。西娅·阿斯特利曾四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她的小说主要反映澳大利亚北方小镇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作者对语言有很强的把控力,语词中常含宗教意象,往往对解读造成困难。《早土》描绘了一个偏远的干旱小镇以及苦苦挣扎着的人们,为读者提供了澳大利亚的缩影。伊丽莎白·乔利的作品主题模糊、含混、抽象,人物的性格怪僻,行为出格。小说提供的图像往往零散、跳跃、不完整,需要读者费力地去重组。乔利恐怕是继怀特之后又一个难读难解的澳大利亚作家。小说《井》讲述一对同性恋女子遇到一次意外车祸后,内心所引起的不安与忧虑,风格与其他作品不同,颇似侦探小说。弗兰克·穆尔豪斯是出现于六十年代,主张标新立异的新派小说(New Writing)的代言人。表现技巧上以擅长“间断叙述”而蜚声文坛。小说《黑暗的宫殿》刻画三十年代任职于“国联”(League ofNations)的澳大利亚女官员,在二次大战逼近时焦灼不安的心理。布赖恩·卡斯特罗是一位同时具有中国和葡萄牙血统的亚裔作家,他的小说篇幅都不大:却以构思独特和叙述技巧新颖而为论家所称道。《上海舞》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跟踪主人公从出生地香港到澳大利亚的人生轨迹,对身份、语言和归属等困扰着众多移民的问题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阿尔奇·韦勒是一位土著作家,作品主要反映土著人在当代澳大利亚社会中穷困、屈辱、多事的生活状态,小说曾多次获奖。《狗的风光日子》是作者的处女作,却好评如潮,并获得多个奖项。小说写了土著青年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及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逐步认识。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123ppp资源网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