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6-20 20:26 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偷窃:一个爱情故事[澳]彼得·凯里.张建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PSD格式电子书下载)[s3299]
《偷窃:一个爱情故事》是凯里的一部力作,获得二OO七年度新南威尔士总理奖。凯里藉其“超常的语言天赋,创作了一首完全出人意料的爱情诗”。这部“悬念丛生的故事”,促使人们对“艺术、欺诈、责任和救赎”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①它看似是一个发生在绘画艺术界的爱情故事,实际却揭露了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和艺术商人的虚伪、狡诈和贪婪。主人公迈克尔·布彻·博恩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小镇的一位知名画家,因盗窃原本属于自己却被法院判给前妻的画作而入狱四年。一九八O年,刑满释放后,他暂住于艺术收藏家让一保罗·米兰的屋子里,一边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一边照顾体重达二百二十磅且患有痴呆症的弟弟休。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十出头的漂亮女人玛琳·莱博维茨闯入他平静的生活。不久,邻居多齐·博伊兰家收藏的名画不翼而飞,警察怀疑是迈克尔所为,没收了他所有的绘画作品,声称要把它们带回警察局鉴定。数日后,迈克尔来到悉尼,向警察索回自己作品,但无功而返。此时玛琳再次出现,被没收的作品失而复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原来,她是已故著名现代派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媳。她从美国来到澳洲,就是为了寻找她公公遗留的价值连城的名画。一场冲突之后,迈克尔带着弟弟休,回到了澳大利亚内陆小镇,再次过起了平淡无奇的生活……迈克尔如同一只迷失的羔羊,令圄于传统与现代、善良与欺诈、中心与边缘的世界中,经历了人格自我分裂和自我健全的过程。
整部小说都围绕对“名画”的占有而展开,因为“名画”代表着金钱和社会地位。迈克尔不满律师将他的财产“抽干”,铤而走险,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收藏家让一保罗·米兰因为一幅名画与迈克尔反目成仇;邻居多齐·博伊兰因为收藏了一幅名画而引来杀身之祸;奥利维埃·莱博维茨出身绘画大师之家,母亲及他本人由于继承大量遗产而被人谋害;玛琳为了占有公公的作品,更是处心积虑,设计圈套将名画盗走,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凯里以“名画”为中心,勾勒了一幅现代人贪婪欺诈的嘴脸。小说中“名画”已不再是高雅的艺术品,而是人们扬名立万的“商品”。在名利的驱逐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甚至仇视。正如弗罗姆所言,现代性工业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大多数人把占有为目标的生存看作是一种自然的、惟一的生活方式。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严峻的对抗性。然而,凯里似乎要将这种对抗性披上一层温情的薄纱,让两个追名逐利的人演绎了一场“甜美”的爱情故事,彰显出人性的矛盾与复杂。迈克尔出身贫寒,父母亲靠屠宰卖肉维生。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艺术家来到他们的小镇,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他没有继承父业,而是跟随这位德国人学习绘画艺术,并在当地小有名气。与妻子离婚后,他又变得一贫如洗。但他渴望能东山再起。然而,绘画市场风云变幻,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已不受欢迎。正当迈克尔陷入困境和绝望之际,集美貌与贪婪于一身的玛琳来到他的身边。玛琳来自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镇,曾经在纽约的一家公司工作多年,其顶头上司是奥利维埃·莱博维茨。因为工作的关系,她赢得了奥利维埃的信任,使之将一包有关“法国艺术”的资料交由她保管。当得知奥利维埃就是著名现代派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子时,玛琳便心生歹意,偷偷地将法国“艺术资料”复印了一份,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绘画艺术。与奥利维埃结婚后,她摇身一变,成为绘画艺术界的知名商人,千方百计搜集名画,牟取钱财。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由奥利维埃亲笔鉴定的名画却是赝品——它只是莱博维茨生前尚未完成的一幅作品,而不是人们传说中的代表作。《偷窃》揭示了重占有、轻生存的社会心理:在名利欲望的驱使下,两个利己主义者结合在一起,各有所图,一个为恢复自己在绘画艺术界的声誉而处心积虑,另一个则是为了得到名画而不择手段。名利打破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并使其人性变得异常扭曲。
凯里在《偷窃》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由博恩家的两兄弟交替讲述他们共同的故事,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又增加了小说叙述的深度和广度,使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事实上,凯里在小说中塑造的休和玛琳分别是主人公迈克尔的两个自我,休代表澳大利亚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玛琳则是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化身。迈克尔挣扎于传统与现代、善良与贪欲之间,造成了自我人格的分裂。迈克尔从乡村小镇走向大都市悉尼、东京和纽约,意味着他越来越受到都市欲望的牵引,选择了一种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随着他与玛琳交往的深入,迈克尔逐渐认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偷窃的骗局。小说里休内心的孤独、寂寞、愤懑、无奈和渴望恰恰是迈克尔的内心写照。
此外,《偷窃》还探究了现代社会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审美价值问题。利用新技术仿造艺术作品是新技术革命时代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特征。技术的可复制性使本真性的价值判断开始在西方世界坍塌,“真品”和“摹本”的区分在当代丧失了意义。当代人被各种人造“伪物”所包围,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扩张又使现实隐退,形成了事物的非真实化。因此,技术的复制性,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独创性。①《偷窃》中迈克尔的艺术生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的作品“落伍了”,收藏家、画商和中间商所关心的不是他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绘画作品在市场拍卖的价格。对此,迈克尔感到气愤和无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作品受到了市场的追捧,画商、鉴定家不择手段地“掠夺”大师们的画作。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修补”,使摹本变成了真品,从中捞取大量钱财。迈克尔按照玛琳的指令制作赝品,完全丧失了画家的基本职业操守。令人意外的是,布彻过去的两幅画作,虽然被纽约的鉴定家和画商们所不齿,却被艺术界最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小说的结局表明,真正的艺术终将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凯里的《偷窃》是一部探讨人性迷失、追求艺术本真的作品。面对艺术世界的变化莫测和世俗社会的名利诱惑,“落伍”的艺术家们陷入了两难境地,挣扎于真与伪、善与恶、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泥潭中,一度秉承和坚持的艺术观和道德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我的本真性逐步迷失,占有欲不断膨胀。所幸的是主人公在经历了“炼狱”之后,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得以重现,艺术的价值得以彰显。“偷窃”与“爱情”本为矛盾的两极,但在充满欲望的现代社会,却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演绎了一场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主人公迈克尔与玛琳最终分道扬镳,正昭示了人性的复归和人格的自我健全。
彭青龙
二OO八年四月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