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7-05 10:16 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飞去吧,彼得[澳]戴维·马洛夫.欧阳昱译.重庆出版社(1995)(PSD格式电子书下载)[s3407]
译者序
戴维·马洛夫(David malouf,1934——)当代澳大利亚著名诗人、小说家,生于布里斯班,兼有英国和黎巴嫩血统,早年曾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澳洲,在悉尼大学执教。1975年以前一直从事诗歌创作,后转写小说,声名大振,20年间相继出版了7部长篇,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想象的生活》,《飞去吧,彼得》,《大世界》等,作品屡屡获奖,如《大世界》一出版,即获当年(1991年)澳洲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
《飞去吧,彼得》发表于1982年,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伤而动人的故事:在澳大利亚东北部一个充满田园诗意、远离尘嚣的乡间小镇里,生活着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年轻人吉姆·萨德勒。他对人生没有过分的欲求,一生最大的嗜好便是观察沼泽地里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飞行时自由自在的千姿百态。与他一起从事这项有益活动的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英国女摄影师伊莫金·哈考特,她也十分热爱这种自由而恬淡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阴晴冷暖,终日和吉姆在田间徜徉,以观鸟为乐。不久,这种恬静而悠闲的生活便被突然
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打破,吉姆为形势所迫,像所有其它年轻人一样,参军去欧洲打仗,从而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黑暗和无情,并为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作者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边是澳洲大自然的宁静,另一边是欧洲机器文明的堕落,一边是观乌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另一边是血与火的战场上人生的无常和易逝,作者的褒贬,通过这种对比和反衬,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关于鸟的描写并非一般的写景,观鸟活动也不是普通的娱乐,两者之间有着一种超乎自然、形而上的联系,从精神的角度看,人与鸟,鸟与人,是息息相通的。在某种意义上,吉姆的命运也像一只往返于两个半球之间的候鸟,浮游于天地之间,孤寂而无所寄托,大自然是其唯一的归宿。小说的标题,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飞去吧,彼得》,取自一首儿歌,原文是这样的,“两只小鸟站立墙上,一只叫彼得,一只叫保罗,飞去吧,彼得,飞去吧,保罗,回来吧,彼得,回来吧,保罗。”如果说保罗指的是和吉姆一起去欧洲参战、最后负伤回国的阿什利·克劳瑟的话,那么,彼得无疑是暗喻在战场上阵亡而永无归家之可能的吉姆·萨德勒。
《飞去吧,彼得》一书在马洛夫的作品中属较短的一部,但由于它以高度概括、精炼的手法和诗意的抒情笔调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洲生活的安宁和欧洲战争的残酷,使全篇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该书出版后,获得1982年的《年代》图书奖。
此书的翻译始于我在上海华师大读研究生期间,在国内成书不久,我便来到澳洲,几年的生活更使我对作者在书中对澳洲大自然风光中光和影、动与静、人和自然水乳交融的出色勾勒有切身的感受,并痛感战争的可恶和年轻生命的虚掷。当我驱车经过巴拉那(Ballarat),看见路旁成千上万株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阵亡的澳大利亚士兵而栽种的树木摇曳着婆娑的绿影时,我就禁不住想起那句中国老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如果倒过来说,也许更适合此情此景吧。
在此书编选和编辑过程中,曾得到原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尼古拉斯·周思先生的指教,胡文仲教授等大力支持,特在此一并致谢。
欧阳昱1994年5月于墨尔本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